
公元前 260 年深秋,长平城外的山谷里配资评测论坛,四十万赵国士兵解下铠甲,双手高举过头顶,在秦军冰冷的戈矛队列中缓缓移动。
他们的主将赵括,那个曾在朝堂上夸夸其谈、扬言 “破秦易如反掌” 的年轻将军,此刻正倒在乱军之中。
《资治通鉴》中记载:“括徒能读其父书传,不知合变也。”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,看错人、用错人,往往会付出毁灭性的代价。
01
公元前 262 年,赵国国君赵丹(赵孝成王)刚即位三年,年轻气盛的他一心想重现祖父赵武灵王 “胡服骑射” 的荣光。当时秦国大军围攻韩国上党郡,上党守将冯亭不愿降秦,转而将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。
展开剩余85%这天上掉下来的 “馅饼”,让赵孝成王看到了扩张领土、增强国力的绝佳机会,他的核心目标很明确:拿下上党郡,以此为跳板制衡秦国,让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。
此时的赵孝成王并非昏庸之辈,他深知此事重大,特意召集平原君赵胜等大臣商议。当有人提醒 “受之恐招秦祸” 时,他也一度犹豫,这份谨慎和对国家的责任感,展现了他作为君主的基本担当。
秦国果然震怒,派武安君白起率军攻赵,长平之战爆发。赵国名将廉颇奉命迎敌,他深知秦军战力强,采取了 “深沟高垒、坚守不战” 的策略,双方在长平陷入僵持。这一耗就是三年,赵国的粮草渐渐不支,朝堂上的反对声越来越大。
就在此时,秦国丞相范雎使出反间计,派人在邯郸散布谣言:“秦国最怕的不是廉颇,而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。廉颇老了,迟早会投降!” 这个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,在赵国朝堂激起千层浪。
赵孝成王面临着艰难抉择,一是继续信任廉颇,咬牙坚持防守,但要承担长期粮草消耗和朝堂压力;二是启用赵括,换一种主动进攻的战术,或许能速战速决。
赵括自幼熟读兵书,每次与父亲赵奢讨论兵法,都能对答如流,连赵奢都难不倒他。年轻的赵孝成王渴望快速取胜,又被赵括的 “理论才华” 吸引,最终拍板:任命赵括为新任主将,取代廉颇。
02
赵孝成王的决定刚一公布,就遭到了强烈反对。首先站出来的是赵括的母亲,她上书直言:
“括不可使将!其父奢为将,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,所友者以百数,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,受命之日,不问家事。今括一旦为将,东向而朝,军吏无敢仰视之者,王所赐金帛,归藏于家,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。王以为如其父,父子异心,愿王勿遣!”
意思是赵括和他父亲赵奢截然不同,赵奢爱兵如子、公而忘私,赵括却骄傲自大、贪财好利,绝不能让他领兵。
紧接着,蔺相如也带病劝谏:“王以名使括,若胶柱鼓瑟耳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,不知合变也。” 他提醒赵孝成王,只凭名声任用赵括,就像用胶把琴弦粘死再弹瑟,根本无法应对战场的变化。
但此时的赵孝成王已经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,他的刚愎自用和急于求成的性格弱点暴露无遗。他不仅驳回了所有人的劝谏,还催促赵括尽快领兵赴任。而另一边,秦军主将白起早已得知赵国换将的消息,开始暗中调整部署,准备诱敌深入,布下埋伏。
赵括到任后,立刻推翻了廉颇的所有部署,更换军中官吏,下令全军做好进攻准备。赵国士兵对这位新主将的激进做法感到不安,不少老兵私下抱怨,但赵括却一意孤行。
前线的坏消息不断传回邯郸,赵孝成王渐渐有些心慌。他派使者去长平慰问军队,使者回来后报告说,赵括在军中独断专行,士兵们士气低落。
这时,赵孝成王才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错,他开始反思是不是过于轻信赵括的虚名。
他想起赵括母亲和蔺相如的劝谏,心中涌起一丝悔意,于是暗中联络廉颇,询问应对之策。
廉颇建议他立刻下令让赵括停止进攻,恢复防守态势,但赵孝成王犹豫了,此时再临阵换将,不仅会动摇军心,也会让他颜面扫地。他抱着一丝侥幸心理,希望赵括能创造奇迹。
03
公元前 260 年农历九月,赵括率领赵军主力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。白起命令秦军佯装败退,一步步将赵军引入预设的埋伏圈。当赵军深入山谷后,秦军突然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和粮道,将四十万赵军围困在长平山谷中。
消息传回邯郸,赵孝成王如遭雷击。他这才明白,自己最信任的 “军事天才”,不过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;他最轻视的 “保守策略”,才是保全军队的关键。更让他绝望的是,他派去增援的军队被秦军阻拦,粮草运输也彻底中断。被困的赵军在断粮四十多天后,军心彻底崩溃。
他没有想到,那个被自己寄予厚望的赵括,此刻正率领着赵国最后的精锐,陷入了白起布下的死亡陷阱。赵括多次组织突围,却都被秦军击退,士兵们的伤亡越来越大。
而远在咸阳的秦昭襄王,已经亲自赶到河内郡,下令当地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参军,增援长平,誓要将赵国主力彻底歼灭。
04
赵孝成王站在邯郸的城楼上,望着长平的方向,彻夜难眠。他收到的每一封战报,都似一把尖刀刺在心上。朝堂上,大臣们或主张拼死增援,或建议割地求和,吵作一团。
赵孝成王内心充满了自我怀疑:“我当初为什么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话?如果坚持用廉颇,是不是就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?”
更残酷的考验还在后面。秦军派人送来消息,要求赵国割让六座城池,否则就将四十万赵军全部处决。割地会让赵国国力大损,从此沦为二流国家;不割地,就会眼睁睁看着四十万将士丧命,赵国的军事力量将彻底崩溃。
赵孝成王陷入了两难境地,他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,看错一个人,竟会让整个国家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。
此时,赵孝成王想起了蔺相如 “合纵抗秦” 的主张,也记起了赵括母亲 “识人要看其行” 的忠告。
他放下君主的架子,再次召集所有大臣,包括曾经反对他的人,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:“寡人不听忠言,错用赵括,致我赵国陷入危局,此乃寡人之过。今日请诸位卿家不计前嫌,共商破局之策。”
他的真诚打动了大臣们。平原君赵胜提出,联合楚国和魏国共同抗秦,因为秦国的强大也威胁到了其他国家的利益。
赵孝成王立刻派平原君出使楚国,同时派使者携带厚礼前往魏国。为了争取时间,他还故意拖延与秦国的和谈,派人在各国散布 “秦国欲吞并天下” 的消息,引发各国的危机感。
与此同时,他下令在邯郸城内加强防御,组织百姓参与守城,囤积粮草,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。他还亲自到军营慰问士兵家属,发放抚恤金,稳定民心。
这些举措凝聚了赵国的力量,也让楚、魏两国看到了赵国抵抗到底的决心。最终,楚国春申君和魏国信陵君率领联军赶到,与赵国军队内外夹击,击败了秦军,解除了邯郸之围。
05
长平之战,赵国虽然保住了都城,但四十万大军的惨痛代价,让赵国从此失去了与秦国争霸的实力,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埋下了伏笔。
赵孝成王在位二十一年,终其一生都未能摆脱长平之战的阴影。
《资治通鉴》记载的这段历史,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悲剧,更是一部鲜活的识人教科书。看透一个人,不能光听其言,还要观其行;不能看其表,而要察其心。
赵括的夸夸其谈终究抵不过实战的检验,赵奢的默默付出才是真正的能力体现。
职场上,那些动辄打包票却不愿承担责任的人,往往不如脚踏实地、默默耕耘的人可靠;生活中,那些对你过分热情、急于索取的人,可能不如平淡相处、雪中送炭的人真心。
识人,说到底,要透过表象看根本,通过细节辨人心。
“识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愿我们都能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力量配资评测论坛,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清醒,避开识人误区,找到真正值得信赖的伙伴,走出属于自己的顺畅人生。
发布于:广东省新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