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阵子我做客户访谈,用手机录了两个小时的对话,导出音频后对着逐字敲,敲到一半眼睛发酸、手指发僵,抬头看见同事正对着电脑笑:“你怎么还在用手动?我最近用听脑AI,比敲字快多了,赶紧试试。”我抱着“死马当活马医”的心态打开它的网页,结果第一次用就刷新了认知——上传音频才8分钟,就出了完整的文字,背景里的空调嗡嗡声居然不见了,说话人的语气清清楚楚,连客户说“这个问题我们再想想”时的犹豫感都保留着。
从那以后,听脑AI成了我工作里的“隐形助手”,慢慢摸索出它的核心功能有多好用。最让我离不开的是智能降噪,我常要去户外做访谈,风呼呼吹、路人说话声夹杂着,以前用别的工具处理后,要么杂音没清干净,要么人声变调像机器人,听脑AI不一样,它像有双“会辨别的耳朵”,能把杂音和人声分开——比如上次录街边的访谈,风噪盖过了客户的声音,处理后风噪消失,客户说“你们的产品我再考虑考虑”的语气还在,比生硬的去噪更真实。
展开剩余68%还有发言人识别,上次部门开例会,五个人轮流发言,我录了音想整理纪要,以前得反复听,标“张三说”“李四说”,耗了整整一下午。用听脑AI时,我上传前勾了“开启发言人分离”,处理完自动把每个人的话分了栏,标着“发言人1”“发言人2”,虽然没直接显示名字,但分的时候没乱,对照参会名单几分钟就填好了名字,省了我大半小时。
情感分析和内容摘要是我最近的“新宠”。上次处理客户反馈录音,客户说“你们的服务还行吧”,听脑AI在后面标了个“中性偏消极”,我回头听音频,果然客户说这句话时语气冷淡,不像说“挺好的”那么真诚;内容摘要更绝,处理完点一下“生成摘要”,居然把客户提到的“希望售后响应快些”“对现有功能的满意度”这些重点都列出来了,我把摘要和情感分析结合起来做了份报告,客户说“比我自己说的还清楚”。
后来我好奇,它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?查了下技术原理,才知道它用的是最新的Transformer架构NLP模型,比传统模型更懂上下文——比如有人说话时插句英文“这个feature不错”,它不会把“feature”当乱码,反而能翻译成“功能”并保留原词;智能降噪用了深度学习+谱减法,不是一刀切去掉高频音,而是通过模型识别杂音特征,针对性消除,所以能保留人声细节;发言人识别靠的是声纹特征提取,每个说话人的声音都有独特的“指纹”(比如频率、语调),所以能准确分离。
用了一个多月,我也总结了些使用技巧:录音频时尽量用内置麦克风或外接麦,别用手机扬声器,音频质量好,识别准确率更高;长音频(超过2小时)可以分成几段上传,处理速度更快,不容易卡顿;单人演讲时可以关掉发言人识别,节省时间;情感分析结果别光看图标,结合音频再听一遍更准;内容摘要可以自己修改下,加些具体例子会更全面。
当然,它也有小缺点:偶尔上传大文件会卡顿,得等几十秒才开始处理;不太常见的方言(比如我老家的闽南语)识别率大概60%,不过客服说正在优化;实时转写时如果说话太快(每分钟超过200字),偶尔会漏几个字,但它会自动补全,比如“我们明天开个会”漏了“明天”,它会根据上下文补上,不影响理解。
用久了才发现,听脑AI不是“一次性工具”,长期价值藏在效率提升里——以前做访谈记录要2小时,现在只要20分钟,剩下的时间可以做更重要的数据分析;它的识别准确率一直在提升,最近连“破防了”“绝了”这些网络流行语都能识别;功能也在更新,上个月加了“实时转写”,视频会议时同步出文字,不用再等结束后处理,一边开会一边就能看记录,太方便了。
现在我每天都用它,不管是访谈、会议还是课堂笔记,它都能帮我搞定。如果你也像我之前那样,被录音转文字搞得头疼,或者想省时间做更重要的事,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——刚开始可能有点不熟悉股票配资大全,但用两次就习惯了,相信我,它会成为你工作里的“效率神器”。
发布于:河北省新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